黃金很早就被人們看作財富的象征,古來就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但實際上“金銀天然不是貨幣”。因為黃金就其使用價值來講,與銅、鐵、小麥、棉花等等物體一樣,僅僅是可被人所利用的自然物質,但由于黃金特有的金屬特性:數量較少,生產需花費較多勞動,價值昂貴,又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不易腐蝕,便于分割和攜帶等,這一切都決定了黃金同白銀一起,成為人類商品社會中最適宜充當貨幣的商品——即一般等價物。 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發生作用,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紀被各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廣泛采用的金銀本位制或復本位制。復本位制分兩種形式,一種是金銀兩幣按其各自實際價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如英國,金幣“基尼”與銀幣“先令”,就同時按市場比價流通;另一種是兩幣按國家法定比價流通的“雙本位制”或“兩幣位制”也即通常所稱的“復本位制”。美國和歐洲大陸國家曾采用這種制度。復本位制是不穩定的貨幣制度,由于“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作用,經常使商品價格和交易處于混亂狀態。從19世紀起各國相繼放棄金銀本位,如英國,于1816年頒布鑄幣條例.發行金幣,1823年英國的銀行券開始可以兌換金幣;實現了真正的金本位制。歐洲一些大陸國家也于1878年停止銀幣的自由鑄造,由復本位制轉向“金本位制”。到19世紀后期,西方各國普遍采用金本位制,于是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制。傳統的國際金本位制,以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礎。廣義的金本位制還包括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點是:(1)由國家以法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鑄成金幣,在市場上流通,其它金屬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或等量的黃金;(2)準許黃金自由買賣、儲藏和輸出入國境,私人持有的金塊可以交給國家鑄成金幣;(3)國家的貨幣儲備和辦理國際結算都使用黃金;(4)外匯匯率由各國貨幣含金量確定,匯率波動受黃金輸送點限制;(5)各國國際收支通過“物價與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金融當局無須干預。由于金本位制的這些特點,可以保證貨幣匯價的穩定,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由于國內貨幣發行受到中央銀行所擁有的黃金儲備的約束,不會出現過分的通貨膨脹;對于國際收支也能起到調節作用。但同時金本位制也有其不利之處,最致命的缺陷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不穩定.黃金存量的增長跟不上國內生產和流通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貨幣基礎的矛盾日益尖銳;其次是它往往使—國的國內貨幣政策取決于黃金流出還是流入,有可能出現由于黃金的流出,即使對外貿易收支已陷于逆差,仍不得不采取緊縮政策;或由于黃金流入而被迫采取膨脹政策的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紛紛停止銀行券的兌現并發行不可兌現的紙幣,同時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制終于崩潰。一戰后,1922年在意大利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采用“節約黃金”的原則.除美國實行金本位制外,英法實行金塊本位制,其他國家多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國內不流通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重量黃金的銀行券,銀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兌換金塊。而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是:銀行券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和金幣,只能兌換外匯。該國貨幣一般與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或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的比價,并在后者存放外匯或黃金作為平準基金,從而間接實行了金本位制。實際上,它是一種帶有附屬性質的貨幣制度。當然,無論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穩定。而這種脆弱的制度經過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終于全部瓦解。 二戰后,為建立一個統—的世界貨幣體系,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有美、英、中、法等44國代表參加的世界貨幣金融會議上,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史稱、“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是;(1)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的基礎,美元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2)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制定了35美元1盎司的官方金價),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可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3)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1%上下幅度波動,各國央行有義務在超過規定界限時進行干預。至此,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黃金的地位,成為世界各國的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金匯兌本位制的一個變種)的建立,對二戰后擴大國際貿易往來和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體系本身的致命缺陷——美元的供給剛性使美元同黃金的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即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到了60年代—70年代.隨著連續三次美元危機的爆發,美國被迫放棄美元兌換黃金的政策,各西方國家貨幣也紛紛與美元脫鉤。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在隨后召開的牙買加會議上(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了以浮動匯率。國際貯備資產多樣化、多個國際結算貨幣的牙買加體系。這個體系從根本上來說.是國際金融動蕩的產物;缺乏完善的調進機制,國際貨幣關系仍然困難重重。 從以上對國際金融體系發展的簡述可以發現,黃金在歷次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發展變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為:(1)是世界性的國際儲備;(2)在金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下,對匯率的變化影響很大,對國際結算、國際貿易支付、國際收支的調節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也是各國貨幣信用體系的基礎。但隨著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發展,黃金的地位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首先,各國儲備資產中貨幣儲備——美元的大量增加,使黃金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其次,一些主要工業化國家于1961年建立了黃金總庫,通過穩定黃金價格來穩定匯率;第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一修正案決定建立特別提款權帳戶(SDRS),以彌補現有的儲備資產,實際上使黃金的份額相對減少;第四,1968年出現的黃金雙重市場,私人和官方黃金交易分開進行。 而在197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二次修正案上,更較大地改變了基金章程中的黃金地位。首先,黃金不再是貨幣平價的共同單位,也不作為特別提款權的價值單位,取消了黃金官價;第二,禁止重新確立固定的黃金價格,基金組織不再干預黃金交易的市場價格,也不建立固定價格;第三,取消了必須用黃金向基金組織進行往來結算的規定,任何使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的須經絕大多數成員國投票贊成。這一決定,大大地削弱了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從此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進程。盡管如此,現在斷定黃金將徹底退出金融領域還為時過早。到目前為止,全球仍有相當數量的黃金存在于金融領域,發揮著貨幣的某種職能。黃金仍是世界重要的儲備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有上億盎司的黃金儲備,世界上許多中央銀行的國際儲備資產都有相當一部分為黃金,各貨市集團,如歐洲貨幣體系中也有相當的黃金儲備(見下表)。根據英國黃金礦業服務公司的研究結果,1997年全世界官方持有的黃金儲備達到3.19萬噸,占黃金存量的23.7%。私人投資耗用黃金2.42萬噸,占比18%。兩項合計為5.61萬噸,占比41.7%。基于以上一些因素,有理由認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黃金并不會真正退出歷史舞臺,實現完全的商品化。今后黃金在國際貨幣金融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黃全儲備前10名的國家、地區和組織(單位:噸) 序號 | 國家、地區和組織 | 黃金儲備量 | 占外匯總儲備的百分比 | 1 | 美國 | 8137 | 56.5 | 2 | 德國 | 3469 | 34.7 | 3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3217 | 不確定 | 4 | 法國 | 3025 | 39.8 | 5 | 瑞士 | 2494 | 41.7 | 6 | 意大利 | 2452 | 46.4 | 7 | 荷蘭 | 912 | 46.2 | 8 | 日本 | 764 | 1.9 | 9 | 歐洲銀行 | 747 | 13.9 | 10 | 波蘭 | 607 | 38.6 |
|
| |
首先,黃金是一種資產。黃金的稀有性使黃金十分珍貴,而黃金的穩定性使黃金便于保存,所以黃金不僅成為人類的物質財富,而且成為人類儲藏財富的重要手段,故黃金得到了人類的格外青睞。 黃金史學家格林就指出:“古埃及和古羅馬的文明是由黃金培植起來的。”掠取占有更多的黃金是古埃及、古羅馬統治者黷武的動力。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49年,古埃及統治者先后對努比亞(尼羅河上游一個小國,有豐富的黃金資源)進行了四次掠奪性戰爭,占領了努比亞全部金礦。公元前1525年至公元前1465年埃及第十八王朝法王又先后發動了兩次戰爭,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掠奪了大量金銀。大量金銀流入埃及,使埃及財富大增,使他們有能力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發展農業,興建豪華宮殿和陵園,為人類留下了巨大的阿蒙神廟遺跡和金字塔。僅圖坦哈蒙陵墓中的金棺就重達110公斤。 公元前47年古埃及被羅馬帝國占領,羅馬大帝愷撒凱旋羅馬時,展示了從埃及掠奪的2822個金冠,每個金冠重8公斤,共計22.58噸;還展示了白銀1815噸。抬著游行的金銀重達67000塔蘭特,約1950噸。金銀的積累使羅馬帝國的國力大增,使他們有能力建起一批宏偉的建筑。這些建筑現在雖大多已是殘垣斷壁,但至今仍在文學、史學、法學、哲學諸方面給人類以深刻的影響。 黃金也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物質基礎。 十六世紀新航線的開辟與新大陸的發現,對歐洲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美洲、非洲的黃金及白銀流入歐洲,使歐洲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增加。在16世紀葡萄牙從非洲掠奪黃金達276噸;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金銀更多,16世紀末西班牙控制了世界黃金開采量的83%。金銀的大量流入,造成了歐洲物價的上漲,出現了第一次價格革命,對歐洲封建主義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7世紀葡萄牙為了對抗西班牙,而與英國結盟,并向英國的工業品開放了市場。此時在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黃金開發高潮興起,巴西黃金完全有可能轉化為資本,而使葡萄牙完成工業革命,但由于統治者的封建專制,葡萄牙成了黃金漏斗,大部分黃金流向了英國。僅流入英國國庫的黃金就有600噸,再加上其他國家的流入,使英國迅速地積累了巨額的貨幣資本,率先于1717年施行了金本位制,為英國的金融體制提供了可*的經濟擔保。所以此時發生的第二次價格革命,不僅沒有影響英國的金融業,反而為英國商品的出口創造了條件,英國產品出口量占了全世界總量的1/4。工業革命終于在英國發生了。 當代黃金所扮演的角色雖已有所改變,但是各國仍然儲備了約3.1萬噸的黃金財富,以備不測之需;還有2萬多噸黃金是私人擁有的投資財富。所以有人認為現在人類數千年生產的約14萬噸黃金中有4成左右作為金融資產,存在于金融領域,6成左右是一般性商品,主要的功能是用于消費。 其次,黃金是一種貨幣。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十分悠久,出土的古羅馬亞歷山大金幣距今已有2300多年,波斯金幣已有2500多年歷史。現存中國最早的金幣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鑄造的“郢愛”,距今也己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些金幣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區域內流通使用的輔幣。黃金成為一種世界公認的國際性貨幣是在十九世紀出現的“金本位”時期。“金本位制”即黃金可以作為國內支付手段,用于流通結算;可以作為外貿結算的國際硬通貨。雖然早在1717年英國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但直到1816年才正式在制度上給予確定。之后德國、瑞典、挪威、荷蘭、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先后宣布施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黃金貨幣屬性表現的高峰。世界各國實行金本位制長者二百余年,短者數十年,而中國一直沒有施行過金本位制。之后由于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紛紛進行黃金管制,金本位制難以維持。二次大戰結束前夕,在美國主導下,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相關決議,決定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但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諾擔負起以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國際義務。但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相繼發生了數次黃金搶購風潮,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先是放棄了黃金固定官價,后又宣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義務,因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于是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改革。這一改革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到1978年修改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獲得批準,可以說制度層面上的黃金非貨幣化進程已經完成。 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金銀天然是貨幣。”正如在金本位制之前,黃金就發揮著貨幣職能一樣,在制度層面上的黃金非貨幣化并不等于黃金已完全失去了貨幣職能: ——外貿結算不再使用黃金,但最后平衡收支時,黃金仍是一種貿易雙方可以接受的結算方式。 ——黃金非貨幣化并未規定各國龐大的黃金儲備的去向,就連高舉黃金非貨幣化大旗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僅規定處理掉1/6黃金儲備,而保留了大部分黃金儲備,顯然為自己留了一根貨幣黃金的尾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誕生的歐元貨幣體系,明確黃金占該體系貨幣儲備的15%。這是黃金貨幣化的回歸。 ——黃金仍是可以被國際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磅、日元之后的第五大國際結算貨幣。大經濟學家凱恩斯揭示了貨幣黃金的秘密,他指出:“黃金在我們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為最后的衛兵和緊急需要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取代它。”現在黃金可視為一種準貨幣。 第三,黃金也是一種商品。做黃金飾品(包括首飾、佛像裝飾、建筑裝飾等)和黃金器具,是黃金最基本的用途。如果說有什么變化的話,那就是金飾日益從宮廷、廟宇走向了民間,由達官貴人們的特權變成了大眾消費。現在每年世界黃金供應量的80%以上是由首飾業所吸納的。 由于黃金價格昂貴和資源的相對稀少,限制了黃金在工業上的使用,工業用金占世界總需求量的比例不足10%。但是有專家認為,今后首飾用金將會趨向平穩,工業用金的增長將是帶動黃金供需結構變化的重要力量,所以黃金的商品用途還需從多方面去開拓。 當前黃金商品用途主要是首飾業、電子工業、牙醫、金章及其他工業用金。應該承認,目前黃金的商品用途仍是十分狹小的,這也是黃金長期作為貨幣金屬而受到國家嚴格控制的結果。今后隨著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金融黃金的商品屬性的回歸趨勢加強,黃金商品需求的拓展對黃金業的發展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黃金在自然界中是以游離狀態存在而不能人工合成的天然產物。按其來源的不同和提煉后含量的不同分為生金和熟金等。 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對象,是從礦山或河底沖積層開采的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生金分為礦金和沙金兩種。 礦金,也稱合質金,產于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涌出的熱泉通過巖石的縫細而沉淀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巖石的縫隙中。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其他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礦金產于不同的礦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屬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50%-90%之間。 沙金,是產于河流底層或低洼地帶,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于礦山,是由于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巖石經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淀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熟金是生金經過冶煉、提純后的黃金,一般純度較高,密度較細,有的可以直接用于工業生產。常見的有金條、金塊、金錠和各種不同的飾品、器皿、金幣以及工業用的金絲、金片、金板等。由于用途不同,所需成色不一,或因沒有提純設備,而只熔化未提純,或提的純度不夠,形成成色高低不一的黃金。 人們習慣上根據成色的高低把熟金分為純金、赤金、色金3種。 黃金經過提純后達到相當高的純度的金稱為純金,一般指達到99.6%以上成色的黃金。 赤金和純金的意思相接近,但因時間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標準有所不同,國際市場出售的黃金,成色達99.6%的稱為赤金。而境內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間。 色金,也稱“次金”、“潮金”,是指成色較低的金。這些黃金由于其他金屬含量不同,成色高的達99%,低的只有30%。 按含其他金屬的不同劃分,熟金又可分為清色金、混色金、k金等。清色金指黃金中只摻有白銀成分,不論成色高低統稱清色金。清色金較多,常見于金條、金錠、金塊及各種器皿和金飾品。 混色金是指黃金內除含有白銀外,還含有銅、鋅、鉛、鐵等其他金屬。根據所含金屬種類和數量不同,可分為小混金、大混金、青銅大混金、含鉛大混金等。 k金是指銀、銅按一定的比例,按照足金為24k的公式配制成的黃金。一般來說,k金含銀比例越多,色澤越青;含銅比例大,則色澤為紫紅。我國的k金在解放初期是按每k4.15%的標準計算,1982年以后,已與國際標準統一起來,以每k為4.1666%作為標準。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